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世界消费市场在一些领域趋向增速放缓,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廉的劳动者。这导致欧洲对工人的需求减少,工作伦理动摇,不再需要大量高强度工作时,工厂主也就没必要对工人要求那么严格。而消费需求成为了社会主要关注的经济增长点,消费者购买需求的提升比工厂加班加点开工更有意义。
因此,社会中稳定工作的岗位减少,“灵活就业”增加。为了拉动消费,“贷款”受到鼓励,而攒钱消费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我们虽然身处发展中国家,但对贷款买房买车已经习以为常。
在职业稳定性降低、消费主义诱惑力增加的情况下,何为“优质职业”的观念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方面,原本工业社会初期形成的“稳定工作”状态,如今成为了稀缺资源,受到欢迎。在工业社会初期,工厂对产业工人需求大,似乎永远都有买主,不会倒闭。但到了消费社会,只有部分有技术门槛的职业才能继续保持这种稳定状态,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这些职业不仅代表着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代表了早期工业社会背后的一种奉献、秩序对应的伦理状态。
另一方面,新型消费社会中,那些能把自身包装成消费品、带给人们未知承诺的职业,更受欢迎。这些职业给人们展示了一种“不可能”的生活可能性,一切冒险的、刺激的、闪耀的、受瞩目的事物,吸引着消费者,也吸引着求职者。
在消费社会的环境下,人们对职业的追求逐渐放弃那种伦理式的构想,不再以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反而那些新奇的、有趣的职业带来的审美追求受到追捧。工业伦理与消费审美,在包括工作选择的一切环境下碰撞。
在两种优势职业确立之后,劣势职业自然形成。然而,有趣的是,在我们了解了两种优势职业的来源之后,就多少能看到他们的局限性。优势职业的缺点显而易见。那些稳定的技术工作,虽然稳定,但往往有着较高的道德要求,正如工作伦理对工人奉献精神的要求一样。而且稳定的工作或许薪酬并不高。那些消费化的职业,淘汰率高,充满着不确定性,并且在那些高光时刻的背后,容易被人忘记的是痛苦的代价。
消费主义影响人们购买商品的热情,但谁能说“职业”不是一种消费品呢?明星控制饮食保持身材,与我们普通人节衣缩食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做的事情和得到的喜悦本质上并无不同。
故事讲到这里,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面貌逐渐呈现。整个社会似乎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走向一种混乱和失序的状态,鲜有社会学者对这种现象整体有所赞扬。那么,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社会和个人又该如何寻找出路与转机呢?
让我们期待下一期——“新穷人的希望”,探讨如何在消费主义时代寻找个人与社会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