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陈黎明
第二届“良渚论坛”中,一场名为“文明之光”的中外考古学家对话活动设置,邀请全球顶尖学者围绕良渚考古研究的最新发现与成果展开讨论。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
赵辉教授,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4期”的首席专家,对良渚遗址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在论坛上,赵辉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预研究等数阶段工作后,于2016年完成第4期结项。该工程致力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尤其是探寻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从殷墟,到二里头,再向上追溯,更原始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据赵辉教授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就已开展相关探源工作,但力量比较分散,也比较有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不仅构成了长江下游邦国文明形成的关键证据,也是证实多元一体‘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辉教授表示,自2002年开始,良渚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赵辉教授表示,从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所需要的人力和粮食以及各地出土的玉器看,良渚社会内部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接近“地域国家”形态,而非仅仅是若干城邦国家的联盟,这些发现都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的确切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支持下,良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揭开了良渚都邑产生与发展的生动历程,揭示了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也摸清了良渚遗址核心区现存遗址点的家底。
赵辉教授表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段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的历史。包括良渚遗址在内,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发掘与研究,人们可以对这段历史进行描述,填补历史上这一关键时段的空白。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良渚遗址的发掘研究也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谈起本届论坛的“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赵辉教授表示,与会嘉宾围绕良渚文化等,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探讨其不同特点和共同之处,以及东西方文明的历史走向差异等,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良渚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和交流。
(赵辉教授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上发言。记者 董旭明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