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林彪在外逃途中坠机身亡后,“接班人”问题成了毛泽东的一块心病。这位已近八旬的领袖,心中对于未来掌舵人的选择仍悬而未决。原本,毛泽东的爱将林彪,一度被认为是最佳的接班人,甚至被写入党章。然而,林彪的野心与行动,却令毛泽东大失所望。1971年9月8日,林彪下达了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仅5日,林彪便在外逃时遭遇飞机失事身亡。
林彪的叛变,让毛泽东心寒,他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此时,一个名字悄然进入了毛泽东的视线——王洪文。王洪文,与林彪截然不同,他年轻有为,热血满腔,且不畏强权,敢作敢当。
毛泽东之所以想到王洪文,是因为三年前国庆时,他曾在听了张春桥的引荐后,接见过这个青年。当时,王洪文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团的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激动之余,他成为了当天所有上海工人代表团成员中,唯一单独被毛泽东接见的人,这让王洪文感到受宠若惊。
与毛泽东的会面中,王洪文坦诚回答了自己的出身,并表示自己:“贫农出身,16岁就参军了,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后在上海棉纺织十七厂工作,现负责工总司。”毛泽东对王洪文的回答非常满意,他特别强调了王洪文不仅能担起干部的责任,同时也不忘劳动锻炼,能积极主动和工人阶级在一起。这正是毛泽东一直提倡和期望的。
不久后,王洪文被提拔为上海市委第三书记。显然,毛泽东有意栽培他,但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透露想让他做接班人的意向,毕竟,当时林彪还活着。
随着林彪的离世,毛泽东决定加快对王洪文的考察和提拔。九一三事变后的第二年,王洪文被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期间,毛泽东多次让周恩来提点王洪文,言语中已有几分想将他定为接班人的意味。就在被调入北京一年后的中共十大上,王洪文当选为中央副主席以及政治局常委和军委常委。他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无名小人物,成了仅次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第三人。
然而,机会中往往蕴藏着危险。毛泽东深知自己对一个年轻人如此提升会有风险,于是苦口婆心地劝王洪文多读书。王洪文早年家境贫寒,只读过有限的文化知识,这自然与他早年家境有关。毛泽东为他甄选书籍,甚至亲自为其推荐。然而,王洪文虽然办事多,读书却甚少,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但他始终未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毛泽东通过推荐《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给王洪文,希望他能从刘盆子身上汲取教训。刘盆子本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因王莽篡汉而遭不幸,后成为赤眉军俘虏。虽被拥立为皇帝,却不懂如何处理国家大事,终至失败。毛泽东希望王洪文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然而,王洪文似乎并未真正明白毛泽东的用意,反而与江青、张春桥等人越走越近,渐行渐远。最终,王洪文因未能服众,加上自己的政治头脑不成熟,以及文化知识的匮乏,在接见外宾时更是闹出了笑话。毛泽东对此深感失望,认为王洪文没有治国安邦的基本素养。
随着周恩来和毛泽东的相继去世,王洪文在“四人帮”中的地位急转直下,他试图通过“文官夺权”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打击反对力量,但最终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1980年11月26日,王洪文在公审现场指证了江青,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王洪文最终因肝病去世,终年57岁。相比于命运相似的刘盆子,王洪文未能善终,他的悲剧从一开始就已被注定。毛泽东当年的提醒与警示,王洪文虽有获得,却因其“苦口”而未服下,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