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一片充满神秘与广袤的沙漠世界,每年的秋末冬初,这里都会上演一场壮观的骆驼迁徙。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独有的自然奇观,只有巴丹吉林沙漠才能见证。
每年这个时节,阿拉善右旗的牧民们会踏上通往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旅程,他们的任务是寻回散养在沙漠中的骆驼,将它们赶出沙漠并分群收归牧场。这是一项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既是保护沙漠生态系统的需要,也是保障骆驼在寒冬中安全与温暖的重要举措。
比利时观察员彭望龙有幸跟随当地牧民,亲身经历了这场沙漠迁徙。三天两夜的旅程,让他感受到了牧民们与沙漠、骆驼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住帐篷、吃羊肉、喝生水、赶骆驼……彭望龙的体验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温情。
为了表示感激,彭望龙在当地牧民的推荐下,选择了一只羊作为见面礼。羊肉是牧民们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他们的饮食简单而原始,羊肉炖煮而成的美味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巴丹吉林沙漠的骆驼转场充满了艰难与危险。在这里,彭望龙看到了骆驼与牧民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感受到了沙漠迁徙的残酷一面。为了保障骆驼能够安全返回牧场,牧民们必须坚持近一个月的转场,而途中的每一次危险都可能让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彭望龙在骆驼转场的旅程中,深深感受到了牧民们对沙漠和骆驼的敬畏之心。在这里,骆驼不仅仅是他们的生计来源,更是他们的亲密伙伴。面对沙漠的恶劣环境,骆驼和牧民们共同生存,共同面对挑战。
沙漠中的生活充满了艰辛,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奢侈,十来天不洗澡是常态。年轻的牧民可以在寒冷的天气中勉强洗头,而年纪稍大的牧民则选择忍耐,因为他们深知一旦重感冒发烧,回到镇子都需要数个小时的车程。
彭望龙在旅途中还体验到了骆驼转场的残酷一面。一只怀孕的母骆驼因为体力耗尽,在距离终点还有一小时的地方停了下来,无论牧民们如何帮助拖拽,它都无法再行走,甚至流下了眼泪。这样的场景让彭望龙深感痛心,也让他更加理解骆驼转场的艰难。
牧民们对骆驼的深厚情感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更体现在他们对待每一只骆驼的细心呵护。彭望龙还看到了一位名叫“老黑”的骆驼,它是牧民崔学录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之间的情谊超越了简单的饲养关系,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
崔学录回忆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参与骆驼转场,那次他因迷失方向而差点丧命。几十年过去了,他和伙伴们依旧对沙漠和骆驼怀有敬畏之心,他们珍视这片沙漠,也珍视与骆驼共度的每一个时刻。
在骆驼转场的旅程中,彭望龙还体验到了沙漠中生存的智慧。他们必须准备充足的水源,每一天的行程都需要约8个小时,所需的水量约为100公斤。他们利用沙漠中的海子就近补充水源,这样的生存智慧让他们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下去。
彭望龙在体验骆驼转场的过程中,也看到了沙漠生活的残酷一面。他喝的水是从一口小小的井中舀起来的,虽然看起来很清澈,但其中仍然有泥沙沉积和小虫子。牧民告诉他这样的水纯天然无污染,有虫子也很健康。彭望龙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尝试着喝了下去。
彭望龙在骆驼转场的旅程中,深深感受到了骆驼与牧民之间的情感纽带。他们共同面对沙漠的残酷环境,也共同享受着沙漠中的快乐。这种深厚的情感联系,让他们能够在沙漠中坚持下去,也让他们更加珍视这片沙漠。
彭望龙还看到了骆驼转场过程中的残酷一面。在旅途中,他目睹了一只怀孕的母骆驼因为体力耗尽而无法继续行走,最终只能留在原地。这样的场景让彭望龙深感痛心,也让他更加理解骆驼转场的艰难。
彭望龙的骆驼转场之旅,让他更加了解了沙漠与骆驼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他对沙漠的未来充满了思考。他感受到了骆驼转场传统的艰难与珍贵,也感受到了这片沙漠中牧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周日《近观中国》节目。
制片人:张小玲 编导:张宇辰 编辑:于二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