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3年的2月,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从此许多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或被迫逃离德国,甚至被枪决。这本书按照每一天的日子,从无尽的档案中扒梳、拼凑出这些人的交际、心路和决断。对于事先知道答案的我们来说,每一天的讲述都像是看着海啸逼近,吞没一个个背对着历史的人。但也有例外,当希特勒就职时,大多数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很快会结束的胡闹。但《世界舞台》的主编奥西茨基说:“一切都将比诸位所想的更漫长。也许是几年。对此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下定决心,绝不向现在的掌权者伸出哪怕是一个小指头。”
《思想家》,[英]布莱恩·麦基编,吴芸菲译,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7月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BBC的一档哲学对谈节目。在电视上做哲学家访谈,即便是在BBC,也是创举。作者布莱恩·麦基成功地搭建起了观众与受访者之间的桥梁,使思想不至于中途坠落。与阅读哲学史或专著不同,对话的意义在于有一个主持人,他能替观众发问,让观众看到每个流派、每个哲学家他的想法是坐落在历史何处,可能的问题又在哪里,而不是在思想的展览馆里单向接收。15次对话串起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历程。本书译笔和译注都认真,翻译几乎是项公益事业,愿意尽心的译者总让人感佩。
《自由英国的奇异死亡》,[英]乔治·丹杰菲尔德著,邹佳茹、林国荣译,华夏出版社2024年1月
1910-1914年,这通常只会被看作一战前最后的时光,或者“漫长的19世纪”的最后部分。但排除了这种后见之明,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来说,这亦是巨变的时代,宪政危机、爱尔兰自治、绅士政治的终结、工党崛起、女性投票,桩桩件件都是改变历史的大事。对于先发国家,我们往往只关心它们为何富强,但各处政治实践的教益远不止此。我特别喜欢作者这段话:“这怪物(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肆意彰显临时拼凑的印记,却又全然悖反逻辑地维持恒久状态,其存在乃依托如下原则:所有怨诉都有补救之法,但任何怨诉都不是永恒的,任何补救之法都不是万灵药方。”
沈大园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