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圈,新手学习调漂往往从“调四钓二”开始。这一调漂方法似乎已成为最经典、最基本的技巧。那么,“调四钓二”是怎么来的呢?了解其由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
这一调漂公式的起源,得追溯到30年前。在1989年,一位名叫廖新阳的台湾人,带领其团队到大陆切磋钓技。他们的悬坠钓法当时引起了大陆钓鱼人的高度关注,纷纷效仿学习。这种钓法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台钓,并在大陆广为流传,一直传承至今。
随后,廖新阳在广东创办了东峻钓具公司,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家生产渔具的公司。当时,公司生产的浮漂都是空心软尾漂,而且目数都是七目。
当时,浮漂仅有七目,为了有一个明确的调漂标准,推出了一个调漂公式:“调目是漂目的一半+0.5”。这样,调目就设定为4目;而钓目则设定为调目的一半,也就是2目,从而诞生了“调四钓二”。
然而,随着钓鱼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浮漂纷纷问世,市场上的浮漂五花八门,目数也从三目到十五目甚至更多。如果仍按照老路子“调四钓二”,显然已不合时宜。
现在,有些老手教授新手时,不论浮漂的浮力大小、目数多少,也不考虑水情、鱼情,一味地教授“调四钓二”,这明显有误人子弟的嫌疑。
面对品种繁多、目数不一的浮漂,我们应该将重点转移到调整两钩饵的状态上来,而不是只关注调几钓几。如果一味追求调几钓几,而忽略了两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我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我们调钓的目的,一是为了观漂方便,但重点还是调整两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怎么方便鱼就饵,两钩饵就设置成什么状态,同时兼顾能观清漂相。
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无非就四种:一、两钩饵躺底,二、一钩饵躺底一钩饵触底,三、一钩饵悬空一钩饵躺底,四、两钩饵都悬空。设定调目和钓目,也就是这四种状态的变化调整,进一步说,当调目确定后,通过调整钓目,可以实现这四种状态的转化。
我在库钓时,常常设定调目为浮漂一半的目数,挂饵后会全部没入水中,上推浮漂露出钓目,想钓得灵一点,就设定钓目小于浮漂目数一半;反之,想钓钝点,钓目就大于浮漂目数的一半。至于两钩饵在水下到底什么状态,也只能知道个大概,那就是起码下钩饵着底。如果想精确知道两钩饵状态,除非在调漂桶。
如果想钓浮,就换吃铅量大点的浮漂即可。调钓并没有那么复杂,尤其是自然水域作钓,能看清吃口,提杆中鱼才是王道。
如果刻意追求“调四钓二”,很有可能要走弯路。因为垂钓的环境并不都是像调漂桶里一样的标准环境,自然水域里有风、有水流、又有小杂鱼闹钩,加之底又不平,也不能保持每次搓的饵或拉的饵一般大小,拿理想化状态的调钓方法适用于实际垂钓,效果可想而知。我想这也是很多钓鱼高手抛弃调漂筒不用的主要原因。
“调四钓二”作为理论,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我们在实际垂钓中要对水下两钩饵的状态要有个大致轮廓,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具体的水情和鱼情做出正确的调整,而不是去死板硬套“调几钓几”。调钓结果要使钩饵更方便鱼儿吞食,这才是最主要的。只有这样,我们的钓获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