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下,我国出台这样的行动方案显得尤为必要。在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粮食损失,如何减少这些损失,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上亿吨粮食,同时又是一个耕地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因此,节约粮食不仅是每个人的义务,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土地等资源,而粮食浪费越多,水土资源消耗就越多,这对我国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粮食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粮食损失。比如,优良品种能收获更多粮食,但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也可能造成损失。此外,从农作物采收至流通的环节,机械本身和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损失。而在消费环节,最大的粮食浪费发生在餐饮行业,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约3.5亿人吃一年。
《行动方案》从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等方面对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作出了要求。该方案指出,要制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引和机收作业质量标准,推广集中育秧、精量播种等技术,引导农户适时择机精细收获;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推广应用轻度磨皮、高精度分筛等工艺,推广低温升碾米、柔性碾米等设备。
此外,该方案对餐饮行业和单位食堂等社会主体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反餐饮浪费义务,鼓励消费者在外卖订餐时选择“无需餐具”、消费后参与“光盘打卡”等,建立健全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推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王凤忠认为,推动粮食减损就是增产。他介绍,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078亿斤,这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此外,还需要改进生产技术和转变生产理念,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并加大粮食副产物利用率。
在我国,反食品浪费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法律层面进行了规范。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施行,该法律详细规定了反食品浪费的原则要求、各类主体责任、激励和约束措施,为制止餐饮浪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的出台,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它通过顶层设计调动各地政府、各单位反食品浪费的积极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