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一家历史悠久、颇具影响力的叉车制造企业,他们专注于搬运货物的小叉车,并在长达33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今年,他们更是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大爆发,年内整车出口数量突破10万台,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这家叉车厂的发货区,即使到了深夜两点,依然车水马龙,一片繁忙。五辆卡车依次排队,上百吨的货物等待发货。企业负责人展示了一个放满订单合同的柜子,她介绍说,以前可能只需要一个格子来存放合同,但今年还未过半,五个柜子都不够用了。
叉车,作为一种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市场早已趋向饱和。然而,这家企业的订单量在今年却增长了87%,单月的订单金额甚至翻倍。这一转变,源于产品升级。该企业推出的无人驾驶叉车,搭载了上百枚传感器,不仅能在迷宫般的仓库里自如穿梭,还能精准锁定货物的位置,准确送达生产线,精度误差不超过一厘米。此外,企业还能同时容纳300台叉车同时作业且互不干扰,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智慧物流数字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该企业还在不断吸引研发人才,打破传统叉车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每周一清晨,企业都会迎来5至10名新员工的入职,这不仅展现了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也显示了其转型的决心。在这些新员工中,不仅有从事传统机械工作的员工,还有三维动画师、算法工程师等具备高科技背景的人才。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叉车集团的研发投入超过了8.2亿元,同比增长11.2%。凭借智慧物流、新能源等新赛道,企业不仅出口产品,还实现了品牌、研发、产业链“打包式出海”,目前已经建立了8家海外营销公司和1家海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台小小的叉车,零部件种类多达1500种,从发动机、变速箱到螺栓螺母,供应链企业多而分散。如何协调这些企业,让它们在产品转型过程中同步运作,完成协同作战?答案是,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平台的支持。合肥市工信局为企业搭建产业对接会等交流平台,并按照产业链“知识图谱”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政府还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激励,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革。
此外,安徽科创实力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一批创新平台的搭建,也在为叉车等装备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儿”。其中,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分离机械部门负责人陈崔龙既是科研人员,又是推销人员和服务人员,致力于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业优势。
目前,合肥已有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3家、57家。这些创新平台带动合肥市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这家合肥的叉车制造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品牌、研发、产业链全面出海的转变。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创新平台的助力以及自身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