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重写如下:
图片:
仅十年时间,专项债已经成长为财政工具箱中的“当红明星”,备受公众瞩目。进入2024年下半年,财政举措频繁出台,其中,专项债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
10月12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及其三位副部长详细介绍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在发布会中,“专项债”一词出现了35次,足以见得其受重视程度。
随后,在11月8日,随着“10万亿”计划的落地,专项债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决议。议案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总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这些资金均为专项债,微信整体指数日环比增加了215%,使得“专项债”一词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尽管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但仍有许多人对“什么是专项债?”感到困惑。
从2015年的1000亿元到如今的28万亿元,专项债的发展可谓迅猛。它主要用于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地铁、机场、产业园区等。如今,专项债的重要性已超过一般债,其余额占2023年全国GDP的26%。
专项债的兴起与政府的债务置换息息相关。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唯一的举债方式是发行债券。此后,财政部实施限额管理,上级政府通过控制限额来控制下级政府的举债程度。专项债的发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置换之前非债券形式的债务。
专项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部分原因在于它不受政府财政赤字率的影响,资金使用更为灵活。而且,由于其必须投向有收益的项目,因此能够带动社会资本投资。
在申请专项债的过程中,经济发达的省份往往更容易获得额度。除了量化标准外,专项债的分配还受到债务管理绩效和地方申请因素的影响。为了获取更多额度,一些地区可能会提前“包装”项目,以提高项目的收益预测。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专项债也面临着资金被挪用、闲置等问题。为此,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监管、建立奖惩机制,以鼓励地方政府合理使用专项债资金。
随着政策的演变,专项债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今,它不仅可以用于交通、市政、社会事业等领域,还可以用于偿还存量债务、置换隐性债务,以及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
近期,随着10万亿元的专项债政策出台,它再次被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将隐性债务转化为显性债务,拉长偿债期限,减轻付息压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地区政府债务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一次性新增较大规模专项债可能加剧地方付息压力。因此,在发行债券时,需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平稳推进。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重写后的文章保留了原有图片,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润色和优化,使其更加清晰、生动,同时更具深度和广度。